茶人喝茶講究茶道,茶器也必合乎其道。書中有道:“喝好茶,是要用蓋碗的”。在眾多的碗、盞、壺、杯之中,為何單單贊賞蓋碗?其中,自有道理。
蓋碗是一種上有蓋、下有托,中有碗的茶具。又稱“三才碗”、“三才杯”,蓋為天、托為地、碗為人,暗含天地人和之意。有托不會燙手,有蓋不會跑香。一人,可以獨(dú)飲,人多,可以當(dāng)壺;在家,可隨喝隨泡,出門,方便攜帶,堪稱是“萬應(yīng)茶具”。
喝蓋碗茶的講究
舊時喝茶,用蓋碗喝是有很多講究的。
品嘗蓋碗茶時,用茶托托起茶碗,拿蓋子在碗口刮幾下,使茶水上下翻轉(zhuǎn),輕刮則淡,重刮則濃,自得其意,這便是蓋碗較之其他茶器的好處。
在別人家做客時,主人奉上蓋碗茶,客人要細(xì)細(xì)慢飲,若喝完一碗還想再喝,就不要喝完,在碗底留一點(diǎn)水,主人便會意會添茶;反之,客人將茶水飲盡,主人便不再盛情續(xù)水。
若是在茶館,將茶蓋放在桌面上,說明茶喝完了,便會有人上來斟茶;若臨時離開茶桌,便將蓋碗放在竹凳上,跑堂的會把你的茶碗包括小吃代為看管。
蓋碗的由來
蓋碗,始見于明代宣德年間,流行于清代。蓋碗的器型,有兩種:撇口式、直口折沿式。碗蓋,多扣于碗口內(nèi),偶有覆于碗口外部。
蓋碗胎質(zhì),一般有兩種:瓷胎和紫砂陶胎。常見青花、粉彩、琺瑯彩及單色釉等品種。也有玉制或金制的蓋碗,但多為擺件。
康熙年間,蓋碗規(guī)格大小不等,器型多樣,是飲茶用具的一大改進(jìn)。
唐代,隨著飲茶普及,有了專用的茶盞,后又發(fā)明了盞托。宋元直至明清,配以盞蓋,形成了一盞、一蓋、一碟式的“三合”茶盞,這就是蓋碗的前身。
一盞一托式的茶盞,既實用,又增添了茶盞的裝飾效果,給人以莊重之感,遂世代流傳至今。
「個人使用」與「多人使用」
蓋碗原本是個人、單次使用的茶器,沖泡后直接端給客人或自己飲用,這時的蓋碗當(dāng)杯;
蓋碗也可作為茶壺使用,看得到茶湯,易于掌握濃度,可以直接欣賞泡開后的葉底,而且去渣清洗比壺來得方便,搭配公道杯成了另一種形式的茶器組合。
個人使用沖泡方式
溫碗
以適當(dāng)溫度的熱水沖洗蓋碗。
置茶
放入適量茶葉。蓋碗一般大小為140ml,若打算只沖泡一次,建議放2克茶葉??梢纻€人喜好稍做調(diào)整。
沖水
以適當(dāng)溫度的熱水沖泡。
浸泡
注水稍滿時則蓋上杯蓋浸潤片刻。
飲用
端出奉茶。打開碗蓋,嗅聞熏于蓋底的香氣,以蓋子撥動茶湯,欣賞茶湯的顏色、茶葉舒展后的姿態(tài),并使茶湯濃度均勻。將蓋子斜蓋碗上,留出一道縫隙,大小足以出水,但可以濾掉茶渣,按住蓋紐,端碗飲用。正式場合連托端起。
多人使用沖泡方式
溫碗
以適當(dāng)溫度的熱水沖洗蓋碗。
置茶
將茶葉置入碗中。
賞茶
持碗自己欣賞茶葉,再讓客人欣賞。聞香時只取碗身與碗蓋,然后即蓋上蓋子。
沖第一道茶
沖入所需溫度的熱水,以繞圈方式將熱水注入蓋碗內(nèi),每片茶葉都得以充分滋潤、受熱,葉顯清香。沖水高度以蓋子不浸到水為原則。
浸泡
用杯蓋翻動茶葉,使茶葉充分伸展,注水稍滿時則蓋上杯蓋浸潤片刻,即可出湯。
倒茶
將蓋碗作為茶壺使用時,將碗蓋斜蓋,留出一道縫隙,大小足以出水,但可濾掉茶渣。拇指、中指按住蓋紐,快速傾倒碗身,將茶湯倒入公道杯內(nèi)。
分茶
持公道杯將茶分倒入杯。
端杯奉茶
將茶杯放置茶盤前,請客人自行端取杯子。
茶碗在蓋、托之間,如人立于天地之間,頂天立地為君子之擔(dān)當(dāng);碗中茶湯或濃或淡,經(jīng)歷過磨礪,才更能品味到苦澀之中沾染在舌尖的絲絲清甜。